《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機敏的人,善于忖度別人;智慧的人,懂得分析自己。
人生在世,皆有因果,與其向別處投石,不如向自己問路。
不怨天,不尤人,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行。
01 事有不順,反躬自省
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世上總有難成的事,難過的坎,遇到不可怕,可怕的是解決不了它。
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如同隔靴搔癢,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才是釜底抽薪。
明朝,有個讀書人叫俞都,道號凈意。
年輕時,五個兒子,有四個夭折,一個失蹤;四個女兒,只活下來一個。
妻子終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
他覺得自己半世行善,不應該有此報應,于是每年臘月,都會向灶神祈禱,希望蒼天有眼,天可憐見。
灶神卻對他說:“你在人前行善,卻在人后造惡,表面一副善人嘴臉,內心卻隱藏著齷齪。”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想要改命,切莫自欺。”
灶神一番話,驚醒夢中人,此后,他深自懺悔,改過自新。
年輕時,頻頻落榜的他,后來,竟然考中了進士。
機緣巧合,他不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兒子更為母親治好了眼疾。
《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人生哪有僥幸,自作自受而已;聰明的人自擔因果,愚蠢的人常怨別人。
又說:“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微信公號:一號書院】
事有不順,從自身找原因,棄惡揚善,必能改命。
02 積德行善,自修自得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修行這件事,向來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誰也代替不得。
與其管別人的閑事,不如自己好好修行。
從前,有個道觀遠在山林,下一次山要很久才能回來。
大師兄對師父說:“弟子想去云游四海。”
師父:“去吧,一路小心。”
二師兄:“弟子想去普濟眾生。”
師父:“去吧,功德無量。”
三師兄:“弟子想回家探親。”
師父:“去吧,盡孝是道。”
一眾師兄弟紛紛請辭,師父身邊的道童卻一臉不樂意。
他開口抱怨:“大家都走了,誰來跟您修道呢?”
師父慈祥一笑:“不是還有你嗎?”
余生不長,別人的是非何必理會;光心似箭,有多少時間留給修行?
太上曰:“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三年做好自己,往后受用一生。
修行是自己的事,功德是自己的福,修行靠自己,福田從心生。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于人。”
學會常思己過,不責于人,才真正窺見了“大道”的門徑。
既不要受別人影響,也不要對自己失明。
人生是一場事關自己的修行,凡事休向他處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一號書院】
*作者:逍遙子 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