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水與道相似,因為它從不會居高臨下,不會以偏見待人。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內(nèi)心的投射。
一個人看不慣別人,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
智者懂得換位思考
古訓(xùn)說:“各相責(zé)天昏地暗,各自責(zé)天清地明。”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分歧,與其一味地相互指責(zé),不如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也許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立場不同,想法各異。【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自己看起來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易地而處,別人卻不一定認同。
廉頗是趙國武將,看不慣文官出身的藺相如,處處與相如為難。
有一次相如外出,望見廉頗迎面而來,急忙把車趕開躲避。
大家都覺得,藺相如害怕廉頗。
藺相如卻說:“將相不和,于國不利。趙國內(nèi)耗不起。”
廉頗聽后慚愧不已,于是負荊請罪,二人冰釋前嫌,結(jié)為至交。
藺相如知道自己封侯拜相,刺痛了廉頗的自尊心。
大家卻誤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起初更無領(lǐng)會解藺相如的苦心。
古詩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站位不同,同樣的事物,也有截然不同的風(fēng)景。
管中窺豹,看不到豹子的全貌;盲人摸象,摸不出大象的原形。
只有真正的智者,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道德經(jīng)》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生迥異,不同的經(jīng)歷和背景,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
接受能力千差萬別,對世間萬物的見解也就因人而異。
有個綠衣人問子貢:“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
子貢說:“四個季節(jié)。”
綠衣人說:“不對,只有三季。”
兩人爭執(zhí)不下,去找孔子評理。
孔子打量了一下綠衣人,說:“一年只有三季。”
綠衣人洋洋得意地走了,子貢卻大惑不解。
孔子說:“剛才的綠衣人是一只螞蚱,春生秋死,一生只有三季。你再怎么解釋,他也不會理解四季的道理。”
莊子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曲士不可語道。”
井底之蛙無法理解大海的宏闊,夏天的小蟲無法理解冬天的寒冷。
不是不和愚人論道,只是“下士聞道”會哈哈嘲笑。
有些事注定無法勉強,有些人注定講不通道理。
所以,要懂得順其自然,因材施教。
對于無法理解的人,三緘其口才是最大的尊重。
古人說:“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人順眼,事事順心,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自己看不慣,和別人無關(guān),問題不是改變別人的言行,而在于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