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放管服”精神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工程造價行業陸續修訂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辦法,造價咨詢行業改革發展進一步提速。在此背景下,編輯部和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譚忠杰同志進行了交流,請他就新時代造價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表見看法。
工程建設領域越來越重視工程成本因素,工程造價成果是項目參建各方都非常敏感、關注的內容。隨著技術發展,參與項目各崗位之間的很多工作會交叉融合,造價工程師的工作甚至作用也會發生較大變化。
那么,新時代造價工程師應具備什么能力呢?
首先,研究和掌握BIM在造價工作上的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BIM等工具普遍應用,將改變很多工作方式。目前BIM的發展主要是基于設計或施工需要,并未把工程算量做為主攻方向,但技術上不存在障礙。造價工程師現階段應著重研究和學習應用BIM,當設計還沒有真正運用BIM進行正向設計的時候,造價工程師應有意識學習BIM,全面掌握BIM,研究如何與最終定額或清單工程量的分類銜接。
其次,信息化的發展是趨勢。通過設計、采購、施工信息化發展,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可以代替很多簡單、重復性工作。甚至未來發展中,設計、供應商、承包商、投資方都在一個平臺上快速形成設計成果,并快速形成報價(工程造價),快速解決定制化(非標)產品的采購工作,也許招投標制度也會隨著技術發展,而重新修訂規則。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造價工程師目前的很多工作都不在依靠專注的崗位,除了前面說的據圖算量工作,還有造價指標統計分析、費用報表的編制等等,造價工程師一定要增加知識面,增加對項目全過程每個環節的了解,現有的很多工作將不再是主要工作,一定要有融入信息化的思維。
再次,由定額造價指標使用者向編制者轉變。現在造價工程師主要是依據各種定額造價指標等編制文件,這種定額所體現的數據只是反應某地域一定時期的社會平均水平,不能及時反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帶來的改變,無法反應某具體企業的真實生產水平。未來造價工程師應具有結合具體項目編制或補充企業定額的能力,有不斷分析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等變化編制新的消耗量定額標準能力;要有針對不同項目或行業類型的特點,編制造價指標的能力;要有多角度分析造價指標的能力,指導優化設計方案的能力。
以上很多能力也是現在要求具備的,但并未成為主流。未來必將成為造價工程師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能力要求。
本文節選自編輯部和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譚忠杰同志的交流內容,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由“建筑經濟與管理”編輯整理(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務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