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裝配式建筑設計標準化水平
在設計階段,應提高設計的標準化水平,提高尺寸規格一致的預制構件的預制率,以實現批量化生產和運輸。具體來說,設計人員應以方便批量化生產為原則,根據裝配式建筑建造全過程進行構件設計,在不影響安全質量的前提下盡量統一構件的形狀尺寸。同時應該加強設計人員專業能力培養,提高設計人員專業化水平,根據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發展實際制定合理的設計標準,促進裝配式建筑設計階段工作朝著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
(2)優化裝配式建筑生產環節
在生產階段,首先企業應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的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具體而言,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與智能機械設備實現批量化生產,同時應避免出現機械停工、空缺等情況產生資源浪費。其次,企業應注重生產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培養,加強技術人員培訓,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如在生產過程中,管理人員可重點關注構件脫模及養護工作,對生產工人制定獎懲制度,防止出現構件強度不達標的情況。另外,應優化生產設施和工作區的布局并選擇合理的生產模式。預制構件生產工序復雜,生產設備和工作區布置不合理,必然會影響生產效率,造成資源浪費。建立數學模型和優化算法,通過利用計算機求解生產設備布局最優方案以降低構件生產成本。
(3)加強裝配式建筑運輸管理
在運輸階段,首先應優化運輸方案。在構件運輸之前,良好的運輸方案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方案制定前,需要了解構件的屬性信息,以便進行預制構件裝車及擺放工作,并對預制構件之間間隔距離進行科學設計。同時,還需根據交通路況以及施工進程制定合理的運輸路線和應急措施。其次,應加強運輸過程管理。運輸過程中,應嚴格按照預先的運輸方案進行。要做到合理調度車輛,根據施工現場的使用順序合理放置構件。例如首次安裝的構件應放置在車輛的最外側或最上側,并對構件編號,便于運輸過程的順利進行。
(4)提高裝配式建筑施工效率和質量
在施工階段,首先應科學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步驟。施工過程應嚴格按進度計劃進行,還應規范預制構件吊裝方式,合理安排構件吊裝順序。其次,應注重施工人員技術培訓,提高現場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施工現場人員素質的提高不僅有利于降低成本消耗,更有利于建筑行業的長期發展。最后,靈活應用BIM、GIS和3D打印等先進技術,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如在施工前期采用BIM+GIS技術模擬土方平衡以減少土方工程量,為后期土方運輸需用車輛、人員等做出精確預估以控制成本。另外,還可以通過無人機對施工現場進行航測,對航測數據進行處理,建立真實的三維GIS點云模式,并將其導入到BIM三維施工策劃軟件中,對臨時設施布置進行模擬調整,結合施工進度計劃表對大型機械進出場時間進行調配,以節省工期和成本。
(5)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
相關政府部門需加強裝配式建筑的宏觀調控。首先,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的增值稅稅率遠高于傳統建筑材料的增值稅稅率。政府應結合市場情況適當調控管理,調整增值稅稅率。其次,政府應深化標準化改革工作,健全統一協調、運行高效、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目前已有的建筑部品標準通用性不能滿足裝配式建筑的需求,協同工作和精細化設計標準如管線協調接口標準欠缺。相關部門應針對市場需求,予以調控管理。
本文節選自《建筑經濟》2022年S1期“裝配式建筑成本控制難點與對策研究”,作者:李顥,陳曉紅,高玉潔,由“建筑經濟與管理”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