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民智國際研究院”。
導語:
近日,美國商務部在將9家中國實體移出“未經驗證清單”過程中,又將31家中國實體列入清單,并進一步升級半導體制造和先進計算等領域對華出口管制措施。美國新出臺的制裁在某些方面比冷戰時期的措施更為嚴厲,這一系列大范圍出口限制政策旨在全面限制中國購買或自主研發半導體芯片的能力。一方面,美國禁止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售半導體芯片,并倡導盟友也采取相應政策。另一方面,美國同時加大了禁止向中國出售自主制造先進芯片所需的設備的力度。然而,這些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值得討論。首先,中國是很多美國半導體企業的重要銷售市場,隨著美國加大禁止出口的力度,美國國內科技公司的利益虧損可能會愈加嚴重,制裁政策的可持續性因此受到質疑。此外,盡管困難重重,中國已經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編譯自美國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官網的評論文章,原標題為《華盛頓在對中國技術的戰爭中提高了賭注》(Washington Raises Stakes in War on Chinese Technology)。作者愛德華-奧爾登(Edward Alden)是西華盛頓大學的訪問教授。文章略有刪改,僅供讀者思考,與公眾號立場無關。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今年5月一次關于外交政策的重要講話中表示,美國不希望與中國進行一場新冷戰,美國也不會阻止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作為一個大國的行動,以及中國或任何國家發展其經濟或促進其人民的利益。
然而,此番看似友好的表態僅代表了當時局勢,就在上周,美國宣布針對向中國銷售的半導體實施全面的新管制。現在看來,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越來越呈現出冷戰時期的影子。美國商務部表示,它將大幅擴大對華先進半導體和其他關鍵技術的限制。新的限制措施最快已于10月21日實施,而它的規模和嚴重性遠遠超出了以前的任何措施。美國政府試圖將中國牢牢限制在落后的半導體發展狀態中,并切斷中國公司與美國行業專業知識的聯系。華興資本的董事總經理吳思浩(Szeho Ng)在與《金融時報》的采訪中表示,中國芯片公司幾乎回到了石器時代。
毫無疑問,這些新措施將對中國產生廣泛而深刻的負面影響,它阻止了在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和其他關鍵技術領域對華進行關鍵半導體設備銷售,并嚴格禁止向中國出售自主制造先進芯片所需的設備。這些芯片不僅對最新的武器裝備至關重要,而且在從醫療保健到自動駕駛汽車等眾多行業也有廣泛應用。作為一項新舉措,這些行動還禁止美國公司和公民與中國實體合作進行先進的半導體設計、研究或制造。一家中國國有公司的一位官員認為,這些政策的影響比阻止中國購買設備更大。他表示,在公司的許多重要崗位上都有美國公民(主要是來自大陸的華裔或臺灣籍雙重公民)的身影。
但是,對中國的半導體限制措施不僅僅傷害了中國的發展。由于中國對于全球電子供應鏈以及眾多西方科技公司的重要作用,華盛頓曾一直試圖尋找中國作為經濟伙伴和地緣政治對手間的平衡。但現在他們已經做出了選擇。對現階段的美國政府來說,削弱中國比與中國合作更重要。
這種不惜犧牲本國及盟友經濟利益也要對競爭對手進行技術限制的措施令人想到上世紀的冷戰。今天,人們對冷戰的記憶主要是對核毀滅的恐懼,這也許會在俄烏沖突中再次出現。但就其核心而言,冷戰是一場經濟斗爭。美國及其盟國制定了一個全面的出口管制系統,旨在限制向蘇聯及其盟國出售先進技術,如計算機、電信設備和機床。對于20世紀的工業經濟來說,用于制造從簡單的汽車零件到先進航天部件的機床,就像半導體制造設備對于今天的工業經濟一樣重要。冷戰的既定目標是限制蘇聯獲得具有商業和軍事用途的兩用技術,但實際上,出口管制是一種更廣泛的經濟戰形式。它們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阻止蘇聯發展其軍事能力,也是為了減緩其作為先進工業經濟體的增長。
盡管在外交層面上,美國仍不乏緩和對華關系,促進經濟合作的表態,但從實際政策來看,美國政府的行動都旨在抑制中國作為高科技經濟體的發展。過去幾年中美國已經實施了一系列對華技術限制措施,包括拒絕向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及其附屬公司提供最新一代芯片。但隨著中美雙邊關系緊張程度的升級,美國正在采取更嚴厲的全面技術出口限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國芯片行業高管告訴《金融時報》,美國產業政策的驚人之處在于,他們集合了一整套政治工具來達成目標,且其目標不僅是限制中國的軍事技術升級,而是通過任何可動用的手段阻止中國技術與經濟的全面發展。
盡管美國及其盟友在最先進的計算相關技術方面保持著巨大的優勢,但美國政府擔憂,跑得更快已經不足以保持領先。在上個月的一次演講中,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表示,美國必須重新審視在某些關鍵技術上保持對競爭對手的“相對優勢”這一標準的前提。他稱這種標準是一種 "滑動尺度",在這種尺度下,美國曾試圖確保它領先對手幾個時代。然而,這不是今天中美所處的戰略環境。鑒于某些技術的基礎性,比如先進邏輯和存儲芯片,他認為美國政府必須盡可能保持較大的領先優勢。這一目標促使美國采取“雙管齊下”的戰略,即加大美國在科研和關鍵產品生產方面的投資(如最近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同時禁止向中國提供技術發展所需的西方技術。
在某些方面,目前不斷升級的對華出口管制制度甚至比冷戰期間針對蘇聯設計的出口管制制度更為嚴格。冷戰時期的技術管控僅僅是為了減緩蘇聯及盟友的軍事能力,但當下美國的新措施有更廣泛的目標。美國商務部某高級官員表示,美國不僅對中國快速的軍事現代化表示擔憂,而且還擔心中國利用這些能力來監測、跟蹤和監視其他國家。這位官員還表示,新的限制措施不僅將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還旨在維護美國技術領導地位的價值正確性。
到目前為止,只有少部分的美國高科技公司反對該政策。但是,管制制度越是擴大,美國政府和美國公司之間的沖突就越是尖銳。政策公告發布后,美國芯片制造商的股票暴跌。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公司,如英偉達和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的股票在今年下跌了近60%。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出口市場,美國芯片公司的商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可以進入中國市場。2021年,盡管華為和其他中國公司已經受到一定限制,但由于新冠大流行期間全球消費者居家時間的大幅增長,導致中國制造的筆記本電腦和其他家用電子設備的需求激增,間接導致美國對中國的芯片銷售激增。與此同時,中國公司也囤積了許多芯片以應對美國未來的出口限制。但在2022年,美國芯片的銷售額一直在急劇下降,這可能正是擴大管制和中國經濟收疫情影響的綜合結果。迄今為止,美國對華芯片年銷售額下降了25%,半導體設備銷售下降了15%。波士頓咨詢公司估計,如果完全禁止美國向中國銷售芯片,美國半導體公司將損失18%的全球市場份額和37%的收入。
拜登政府很清楚這些潛在困境,但他們仍然決定推進新措施,阻止中國制造或獲得低于14納米節點芯片的能力。這遠遠高于目前5納米或更小的前沿芯片制造能力(節點越小,芯片就越先進)。像英偉達和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這樣生產高功能芯片的美國公司,以及其他生產制造這種芯片的設備的公司,都已經被提前告知即將到來的限制。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即使美國擴大管制,這些政策對減緩中國發展自己的先進芯片制造能力不會有多大效果。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驚訝的進展,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SMIC)在8月宣布,它已經開始生產7納米的芯片,僅比臺灣和韓國制造的最先進的芯片晚一代。然而,該公司的生產效率明顯低于目前的標準,因為美國的控制措施阻止了中芯國際獲得最先進的光刻設備。最新的技術管制措施將使中國公司自主研發推進到下一階段面臨更多挑戰。
冷戰時期的經驗表明,出口管制遠非完美的政策,它們在減緩中國技術發展方面的作用可能無法達到制定者所期望的結果。這種限制本身就是漏洞百出,各國往往可以通過走私、間諜活動或通過第三國交貨的方式找到繞過它們的辦法。盡管有各種技術限制,蘇聯仍然發展了先進的核武器和其他武器裝備。但在另一種意義上,西方的出口管制可能是成功的。直到其解體,蘇聯在技術創新方面一直落后于美國及其盟友,在經濟和軍事能力方面與西方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
隨著21世紀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的深入,美國有更多的能力與機會來阻礙中國在前沿技術發展上的努力,這或許將削弱中國的商業競爭力和軍事能力。撇開那些看似友好的外交辭令,美國現在的行動都證明其正在盡一切手段阻止中國的崛起。但美國的技術限制措施到底能否奏效,中國又能否突破重重限制成功研發前沿技術,一切尚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