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他,先后創辦了京瓷和第二電信兩家世界500強公司,被譽為“經營之圣”。
他,在77歲那年接手了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長,僅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讓宣告破產的日航起死回生,利潤達到了世界第一。
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讓原本驕傲的美國人也低頭臣服。
他就是日本著名的實業家——稻盛和夫。
很多人都會好奇:稻盛先生是如何把事業做得如此成功的?
其實,答案就在稻盛先生的經營哲學中。
與市面上很多的“成功學”不同,稻盛先生的經營哲學不是在教我們如何走捷徑,而是在告訴我們:
踏踏實實地走正道,才是通往成功最快的路。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書中了解稻盛和夫的“至善”哲學,共同探索成功人生的密碼。
本文精選了稻盛先生著作《京瓷哲學》、《斗魂》、《干法》、《敬天愛人》、《堅守底線式》中的內容,希望您品讀完后,能從中受益:
無論做什么,都要帶著善念開始
描繪遠大夢想并付諸實施時,必須問一問自己“動機善否?”通過自問自答來判斷自己動機的善惡。
所謂善,就是普遍認為好,所謂普遍,就是無論由誰來看,都認為是好事。
因此,不是只符合自己的利益、方便和形象就可以,而必須是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
另外,在工作過程中,還要自問“私心有無?”必須審視自己的內心,在工作中防止以自我為中心。
動機至善,又無私心,那就不必追問結果,結果必定是成功。
1985年,日本電信業進入到了自由競爭的市場化階段。此前,從明治時代起,電信業一直屬于國家的壟斷行業,而在那一年,政府終于允許民營企業進入該領域。
當時日本的通信費用過于高昂,給民眾造成了過重的經濟負擔,我對此義憤填膺。尤其和美國的通信費用相比,當時日本的費用要高出許多。
起初我認為,要想與營業額高達數兆日元的電電公社(如今的NTT公司)相抗衡,只有一個辦法——建立以大企業為核心的行業聯盟,大家抱作一團,與電電公社這個業內航母展開競爭。
于是,我期待某個大企業能夠挺身而出,為降低日本國民的通信費用而振臂一呼,但或許是風險太大的緣故,竟然沒有一家企業愿意牽頭。
面對此情此景,我再也無法袖手旁觀,決定自己來做這件事。
我當時請了幾位電電公社的干部和電信領域的專家,向他們咨詢進軍電信業的相關問題,并展開了討論。
當時,我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從明治時代起,日本的電信業就一直是國營的。如今,日本已經構建起了先進的電信基礎設施。
而且,不但電電公社邁入了民營化,國家也開始允許其他企業進入該領域。這可謂是百年一遇的轉型時期。我們或許能夠成為這場大變革的弄潮兒。
我們有相應的智慧和能力,又正好趕上好時候,能夠獲得行業準入資格。這一切,實在太幸運了。
人生只有一次,能夠碰上這種珍貴的機遇,值得為之賭上性命。這種機會,實在是來之不易的福分。
我們不可錯失良機,要參與其中,勇敢面對挑戰。
這便是我創立第二電電的動機。不過,讓我最后真正下定決心的,還有另一個原因。
我在與他們展開討論的過程中,心中漸漸點燃了希望——“這事兒能成”。但畢竟是規模宏大的事業,因此我需要進一步的自我激勵,于是反復思索。
最終在我腦中浮現的便是“動機至善,私心了無”。
在那之后的大約6個月里,每天晚上,即便喝了酒,在入睡之前,我也一定會捫心自問:
“你想創立第二電電、參與電信業,動機真的純粹嗎?真的沒有摻雜私心嗎?”我每天堅持對自己進行這種“靈魂的拷問”。
為了鼓足敢于向NTT這樣的行業巨頭發起挑戰的勇氣,我需要大義名分的支撐——我是為了日本國民的利益,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為了百分百地確定自己“絲毫沒有夾雜為名為利的私欲”,我以“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為宗旨,不斷自問自答。
“動機至善,私心了無”其實也屬于人生方程式中的一種“思維方式”。
而我的自問自答,也是為了審視自己的動機是否基于像“利己之心”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
從這個意義層面上看,該條目非常重要,因為它把人生方程式中的“思維方式”補充完整了。
“動機至善”中的“善”是指純粹、美好、正直、助人、溫良、體諒的美麗心靈。更進一步來說,就是純粹無邪的赤子之心。
這種美德和品格的集合體,便可以用“善”這個字來表達。
換言之,我的自問自答,問的其實是“自己的動機是否美好、是否光明、是否助人、是否溫良、是否體諒、是否純粹”。
通過這樣的解釋,想必大家能夠比較容易理解。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反而會進步得更快
1、承認自己有所不足
1955年4月,大學畢業后初次就業時,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鄉巴佬”,此前從沒有在大城市生活過,說話有濃重的九州地方口音。
每當電話鈴聲響起,我都祈望有其他人快來接聽,因為我不想讓別人聽到我的鹿兒島方言。
那時,我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
后來我意識到,不應該被劣等感支配,應該坦然承認自己的缺點,下決心努力克服。這樣就不會有過多的挫折感。
我對自己說:“我是鄉巴佬,從鄉下大學出來,社會上的事情什么都不懂,缺乏常識,因此必須從最基本的東西學起,比任何人都要更努力。否則,我就無法成功。”
就是說,不否認自己的弱點,而是如實接受它,不必刻意掩飾,這樣反而會覺得輕松。這種態度是進步的起點。
實際上做不到的事,不要假裝能做到。首先承認自己有做不到的事,才能找到努力進步的起點。
在京都一家小公司松風工業工作時,我學到了這一點。從那以后,在我的人生中,我曾多次對自己重復上面這些話。
2、坦誠之心是進步之母
所謂坦誠之心,就是承認自己有不足,從而發奮努力的謙虛態度。
有能力的人、性情急躁的人、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往往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即使聽了,也會反駁。
但是,真正能夠取得進步的人,是懷著坦誠之心、經常聽取別人的意見、經常自我反省、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人。
有了這樣的坦誠之心,這個人的周圍就會聚集同樣心態的人,這樣,力量就能凝聚起來,就能推動事業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聽起來刺耳的話,往往是對自己的發展有幫助的良言。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種態度非常重要。
我認為擁有坦誠之心對人生至關重要。
每次見到參加盛和塾的各位塾生們,我都覺得大家果然都是擁有坦誠之心的人。大家如果沒有坦誠的美德,是不會來正兒八經地學習經營哲學的。
如果是性情乖僻、玩世不恭或剛愎自用之人,那么根本就聽不進我的話。在我看來,“坦誠之心”是進步之母。
如果一個人沒有坦誠之心,就無法成長進步。
松下幸之助先生也一直強調“坦誠之心”的重要性。松下先生連小學都沒能畢業,卻創立了松下電器產業(如今的Panaso-nic)這樣的大企業。
其原動力正是坦誠之心。松下先生在二戰前就已經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果當時的他因此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的話,那么松下電器的發展恐怕也就到頭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卻一直沒有忘記謙虛的態度,總是說自己“一無學識,二無文憑”,憑借著從別人那里耳聽心記所得的學問來不斷充實自己。
松下先生就是這樣堅持聽取別人意見、虛心學習新鮮事物,從而使得其一生都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中度過的。
所謂“坦誠之心”,即承認自身不足并努力改進的謙虛態度。而這正是成功的關鍵。
信任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
1、向內求的本質是具備優秀的人格
有關領導者的資質,中國明代思想家呂新吾在其著作《呻吟語》中寫道:“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
就是說,作為領導者,最重要的資質是,具備時時深入思考事物本質的厚重的性格。
呂新吾還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這是說“頭腦聰明,能言善辯”不過是第三等資質。然而在現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只具備呂新吾所說的第三等資質,即聰明才辯的人被選為領導者的現象非常普遍。
不錯,這樣的人才,用好他們的能力,也能夠對組織做出貢獻。但是,他們卻未必能贏得部下和客戶的信任和尊敬,未必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
有時候,一個組織發生內斗,融洽的關系就會瓦解。集團內部這種不協調的背景,我認為,就是因為起用的領導者只具備第三等的資質。
一個組織要健康地成長發展,集團內部的協調融洽必不可少。為此,呂新吾所說的具備第一等資質、能得到眾人信任和尊敬的領導者不可或缺。
2、向內求,是建立良好的企業內部信賴關系
企業經營最初級的形態,就是自己單槍匹馬,或者與夫人一起創業,開個家庭作坊或個體商店。但是靠這種形式,不管個人多么勤奮,拓展的空間仍然有限。想要擴大事業規模,就不能不雇用員工。
哪怕是招聘一兩名員工,與他們一起工作,謀求企業的成長發展。在聘用員工時,作為雇主,經營者會開出條件,比如月薪是多少。應聘者如果接受,就會同意在這種條件下提供自己的勞動力。
這是由簽訂雇用合同形成的一種買賣性的勞資關系,雙方本來就不是合作經營的伙伴。但是,經營者個人再努力也有限度。
特別是小企業,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因此,必須把身邊僅有的幾位員工當作共同經營的伙伴。讓他們與自己想法一致、努力工作,支撐事業的發展。
一定要讓他們和自己同心同德、同甘共苦,成為共同經營的合作伙伴。員工是一名也好、兩名也好,從錄用那一刻起,就要把他當作共同經營的伙伴迎入公司。
并對他說:“我就依靠你了!”而且平時就要用這種誠懇的態度對待他們。員工是一名也好、兩名也好,從錄用那一刻起,就要把他當作共同經營的伙伴迎入公司。并對他說:“我就依靠你了!”而且平時就要用這種誠懇的態度對待他們。
這么做的話,員工會小看我吧!無意間我們常會這么去想,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從正面對員工直言相告“我要依靠你”,這樣一種態度才是構筑公司內部正確人際關系的第一步。
“各位員工,讓我們齊心協力把公司發展起來,請大家從各個方面來幫助我。我把大家當兄弟、當父子,與大家一起工作。
你們不要把自己僅僅當作工薪族、打工者。讓我們以這種心態共同奮斗吧!”這些話必須當面對員工講清楚。
首先是“我要依靠你”這一句話,接著,經營者把員工當作共同經營的伙伴這樣一種姿態。只要這么做,就能夠點燃員工的熱情。
特別是對于小企業來說,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在創立京瓷后不久,就利用各種機會,敞開胸懷,積極地向員工們講述自己的想法,講述公司將如何發展。
我這么做,就是因為我把員工當作了共同經營的伙伴。既然是我的經營伙伴,就必須讓他們理解我的想法。
同時,也正因為我把員工當伙伴,員工們才會認真地、用心地傾聽我的講話。
“這樣的社長,我甘愿追隨。雖然公司的待遇并不高,但這個人我跟定了,我愿意一輩子跟他走”。
為了讓員工們萌生這樣的心情,為了在企業里構建如此牢固的人際關系,我殫精竭慮,拼命努力。“待遇確實不高,相反,工作卻很艱苦,但是我強烈地感受到社長對我的期盼”“單論條件,還有更好的公司可去。
但與其跳槽,不如在這里加油,盡管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司”。必須努力讓員工們產生這樣的想法。
“既然社長這么說了,我就得全力去協助他!”要讓員工發自內心說出這樣的話,建立與員工心心相連的關系。小企業要發展,首先要做到這一條。
諸位經營者,你們給員工發工資、發獎金,但是你們必須超越與員工的這種金錢上的利害關系。無論何種情況,員工都甘心情愿追隨你們,必須在企業里建立起這種關系。
否則,公司絕不可能順利地發展。心心相通的關系,具備“一體感”、想法一致的公司,致力于構建這樣的組織,這就是企業統治的第一步。
3、做客戶的仆人,贏得客戶的信任
我經常對員工說“要做顧客的仆人”。這句話表明了與顧客打交道的態度,同時還意味著將“顧客至上”貫徹始終。
京瓷在經營中,無論研究、生產還是銷售,各個部門都要徹底地理解和重視顧客的需求。實際上,對剛起步的風險企業來說,這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我一貫強調,特別是接待客戶的姿態,要把自己定位為心甘情愿為客戶服務的仆人。“心甘情愿”不是“勉勉強強不得已”的意思,而是樂于當客戶的仆人,主動、愉快地為客戶服務。
不肯盡力去做客戶的仆人,不管銷售戰略如何高明,也只能是畫餅充饑。即使一時取得了成效,也只是單筆生意,成功難以延續。
徹底地為客戶做奉獻,這也是經營的大原則之一。但是,雖說要徹底奉獻,但事情本身存在界限。
以價格為例,無論多么便宜,也不能賠本賺吆喝。另外,關于產品質量,要追求絕對的高品質在現實中也是不可能的。再說交貨日期。采購資材、生產流程以及運輸等環節都要花費時間,交期不可能為零。
然而,只有對顧客的態度、服務是沒有界限的。所以,必須當好顧客的仆人,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
老話說,經商的最高境界在于贏得客戶的信任。日語中表示賺錢的“儲”字拆開看就是“信者”。
從古至今人們都說,信任你的人增加,你獲得的利潤就會增加。話雖沒錯,但我認為還有比信任更高層次的境界。
當然,信用是經商的基本。在經商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出努力,積累顧客的信任。但是,在追求“信用”之上,還要追求“德”。
在既定的交貨時間內,以合適的價格提供給客戶優質的產品。憑這些可以量化的因素,努力為客戶做奉獻,確實可以贏得顧客的信任。
然而,我認為還有比這更高的水準,那就是贏得顧客的尊敬。這是一個更高的層次。若是贏得了顧客的尊敬,與別家公司比較質量的高低,或者價格比它們高些、低些,這些問題都可以超越。
如果在顧客的心里埋下“無論如何也想買這家公司的產品”的種子,顧客就會優先購買這家公司的產品。
相反,如果顧客心中想的是“那家公司的產品不想要”,即使價格再便宜,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光顧。達到讓人尊敬的程度,與顧客構建這種絕對性的關系,這才是真正的經商。
要做到這一點,經營者與員工必須具備值得顧客尊敬的高尚品質。
企業就是一面鏡子,這鏡子映照出經營者及其員工的心靈。正因為如此,尤其是經營者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品格。
任何時候,都要有重建希望的能力
回顧充滿挫折的青少年時代,我認識到,降臨到我身上的所有困難,只要缺了任何一項,都不會有后來京瓷創業的成功。
同時,如果說有幸運這種東西存在,它也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抓到。升學考試失敗,患上肺浸潤,死神向我招手時,我通過一本宗教書明白了一個道理:
“心中沒有想過的事情不會在自己的人生中出現。是自己心中描繪的東西招致了所有的幸福或者不幸。”
我把這條警句刻進了腦海里。
之后,我相信,自己的心中所想,會把人生引向好的方向,或者引向壞的方向。
因此,為了度過一個美好的人生,就要不斷地思考自己應該擁有正確的心態。
踏上社會,在最初就職的公司里使我懂得,不管所處的環境多么惡劣,不管被逼入何等絕望的境地,如果只是一味地發牢騷,逃避現實,猶豫彷徨,那么,人生絕不會出現轉機。
同時,我也明白,只要從心底里喜歡自己的工作,燃起心中的熱情,廢寢忘食、一心不亂、全力投入,那么工作就會變得有趣,就能取得優異的成果,人生就會向著光明的方向轉變。
沒有主動謀求,卻當上了率領眾多部下、掌握集團命運的經營者,這讓我意識到,領導人不厭其煩地講述工作和人生的意義、使之與全體員工所共有,這一點有多么重要。
另外,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不斷地給伙伴們灌輸正確的理念,這樣就能形成一個齊心協力的強大團隊。
不管是哪一種逆境,都成為此后引導我人生順利拓展的精神食糧。
據說,冬天越寒冷,春天的櫻花就開得越發燦爛。寒冷這種逆境,是櫻花綻放的必要條件。
人也一樣,如果被逼入逆境,就要把這看成是神賜予的禮物而感到欣喜。克服了逆境中的苦難,就一定能開辟光明的未來。
必須堅信這一點,這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要開朗,不要發牢騷;要面向未來,持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那么,一個光輝燦爛的人生一定會在面前展開,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信念。
走人間正道,才是最快的路
我就職的第一家公司,因為我堅持依據自己的信念行動,所以有時會受到同事、長輩、上司,甚至工會的責難,而在公司內處于被孤立的狀態。
此時,有一位比我大五六歲的前輩,此人和我不同,為人圓滑,與周圍的人際關系和諧,對我提出了如下建言:
稻盛君,你的做法太過正直,太過直截了當,所以旁人難以理解。在人生中積極意義上的妥協還是必須的,人活在這個世上,需要懂得權宜之計和臨機應變。
聽了這話,我毫不以為然。但是過后,對于究竟該不該采用所謂“積極意義上的妥協”,我也曾反復地詢問自己。
然而,我得出的結論仍然是“絕不接受所謂妥協的誘惑”。絕不扭曲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的信念拼命工作,我只能如此。
我從內心發誓,堅持自己的初衷。
那時,我頭腦里浮現出在攀登險峻的高山時自己的狀態。我曾是一個缺乏登山技術和經驗的人,但卻要作為登山隊長率領團隊攀登險要的石山。
此時因為害怕而腳底發抖的人、要求中途離隊的人,都出現了。如果只考慮安全第一,那么我們就不可能敢垂直攀登高聳的石山,而將會選擇迂回上山,緩慢地、輕松地爬行。
這種方法就是那位先輩所講的“積極意義上的妥協”,這的確不失為一種明智的辦法。
但是我卻不選擇這條安逸舒適的道路。
為什么?
因為我認為,在選擇安全舒適辦法的瞬間,就會迷失我的目標——那險峻的高山之巔。
采取安全的辦法,花費漫長的時間,在緩慢攀登的過程中,就會淡忘了初衷,消磨了攀上險峻山頂的意志。
即使沒有忘卻初衷,也會慢慢接受“理想歸理想,現實只能到此為止了,已經做了充分的努力,就到此為止吧”的想法,那就一定會放棄最初的目標。
只要允許自己稍稍妥協,那么持續的努力就會畫上終止符。
我預見到自身軟弱的一面,所以,明知自己魯莽無謀,我還是下定決心,今后不管遇到多么險峻的高山,我都要垂直攀登。
正好當時準備結婚,我對未來的妻子說:“以后,如果沒有一個人肯追隨我,很抱歉,希望那時你能做我的后援,你愿意嗎?”
我一邊這么講,一邊低頭求婚。那一時刻我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當時妻子默默地點了點頭。
允許自己妥協,選擇安逸之道,那一瞬間固然很愜意,但是,這樣卻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標,到頭來必定后悔。
秉持堅定的意志,一步一步、一天一天、踏踏實實努力的人,不管路程多么遙遠和艱難,到時他一定能夠登上人生的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