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16日上午9點56分,神州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順利返回,三位英雄航天員安全出倉。
看到這一幕,相信屏幕前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樣,由衷的驚嘆咱們國家近些年科技的進步速度!
是啊,在我們享受著掃碼支付、無紙辦公、遠程操控、人工智能、物聯網這些便利的同時,又有一些忐忑,會不會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造價工作也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呢?
如果造價工作被替代了,我們這些廣大的造價人員豈不失業了?
這件事情,讓我聯想到最近二十年造價工作的風云變幻。
1998年前后,廣聯達公司推出了“建模算量”軟件GCL95,用軟件算量代替了傳統造價的手工算量的工作方法,當時造價圈內就有人擔擾“軟件代替人工了,造價員要大量減員!會有人失業!”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又有人說,外國人來中國搶占市場了,可能又要發生大的變動了!
2003年,廣東作為試點率先使用“清單計價模式”逐步替代傳統定額模式,于是,又有風吹過來,說清單模式下,施工單位都不需要再計算工程量了,肯定不需要太多造價崗位了!
2010前后,廣聯達算量軟件推廣“導圖識別算量”功能,平面的CAD圖紙可以無縫導入算量軟件,動動手指,就能自動識別建模,這個功能再一次引發了軒然大波!建模算量都自動化了,造價員肯定又會失業一大批!
2015年前后,BIM技術(建筑信息化模型)在全國推廣,將造價預算工作向前推進,在設計階段就可以進行三維模擬碰撞檢查、同時輸出工程量進行造價計算,作為造價員,又是一陣惶恐。
近幾年,隨著裝配式建筑這種新的建造模式的推廣,建筑構件在加工廠預制、施工現場裝配,我們的造價工作又迎來了全新的挑戰。
最近,河南一磚一瓦在造價實訓中引入了全新的識圖模式,讓學員在虛擬狀態下,沉浸式的進入工地現場,親手體驗建造過程,從而學習造價相關知識。
說了這么多,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造價工作不停的在改變,那么,也請大家思考,人工智能會代替傳統的造價工作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探討!
我是河南一磚一瓦韓老師,關注我,給你更多更科學的造價學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