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不管是經營企業,還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判斷,判斷的結果決定了企業經營和人生的結果。可以說企業經營和人生的結果不過是無數個判斷和選擇的累積。
面對應接不暇的事物,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心法之肆》、《活法》、《思維方式》、《活法》、《心》、《成功方程式》、《京瓷哲學》中的精彩內容,希望您品讀完后能從中受益:
01 心中備有正確的判斷基準
判斷物體的長短,可以用尺子為基準進行測量,但面對問題進行判斷時,要用什么為基準進行判斷。
心中是否具有判斷的尺子,對一切事物都可做出正確的判斷十分重要。
領導人每天都要聽取部下各方面的匯報請示,并做出決斷。另外,回家以后,妻子也會有事同你商量,你也要做出判斷。
判斷,就是將問題與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子”相對照,然后做出決定。
然而,有的人心中卻沒有這樣的“尺子”。因為自己沒有判斷用的尺度,所以只能借助世間的常識、先例、習慣,或他人的建議,來代替自己做判斷。
還有人持有“自我中心”的尺子。把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弊作為判斷的基準。這雖然也是一種基準,但他們只能做出利己的判斷。
人生是一個接一個判斷的積累。如果能夠不斷做出正確的判斷,就能度過一個美好的人生。為此,必須持有判斷用的“尺子”,也就是哲學。
這種哲學就是公正、正義、誠實等,就是做人的正確人生觀。必須把這種人生觀作為判斷乃至人生的“尺子”。
那么,什么是我們需要的哲學呢?用一句話表達,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也就是父母教給小孩的簡單質樸的做人道理,也就是人類自古以來倡導的倫理道德。(以上為《心法之肆》、《活法》原文內容)
02 思維方式保持正向
正如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所講,思維方式是由正100分到負100分打分,思維方式既有正面也有負面。在對問題做出判斷時,持有怎樣的思維方,結果將大相徑庭。
駕馭才能的是“心”,所以必須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來掌握自己的才能。缺乏良心只靠能力的人,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必定失敗。
所以,秉持作為人應有的正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正面的“思維方式”,不斷努力提高心性,是極其重要的。
那么,我所說的正面的“思維方式”和負面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所謂正面的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可以用正義、公正、公平、努力、謙虛、正直、博愛等詞語來表達,符合最樸素的倫理觀,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普遍性的東西。
與之相反,負面的“思維方式”就是與正面的“思維方式”相反的東西。
思維方式中,既有正面的“思維方式”,也有負面的“思維方式”。
如果想要度過自己美好的人生,那么,不管是幸運還是災難,對于人生中面臨的種種問題,都必須按照正面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行動。
我認為,所謂人生鐵則,就是要把這一條做到極致。(以上為《思維方式》原文內容)
03 利己還是利他
求利之心是人開展事業和各種活動的原動力。
因此,大家都想賺錢,這種“欲望”無可厚非。但這種欲望不可停留在單純利己的范圍之內,也要考慮別人,要把單純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層次上。這種利他的精神最終仍會惠及自己,擴大自己的利益。
其實,經營企業這種行為,已經包含了“為世人為社會”的利他的精神。
現在,終身雇用制在逐步瓦解。但雇用員工意味著承擔義務,就是照顧這位員工一輩子的生活。所以,五個人也好、十個人也好,只要雇用員工,就構成“為人”的行為。
不僅是經營企業,個人也是一樣。當你獨身時,會優先考慮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但一旦結婚成家,就要為夫人做事,為養育孩子負責。這時候,你個人的行為無意中就包含了利他的要素。
不過要注意的是,利己和利他總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就是說,小單位的利他,從更大單位的角度看,或許就變為利己。比如,為企業、為家庭,確實包含了利他之心,但是,不管怎樣,“只要自己的公司賺錢就行”、“只要對自家有利就好”。
如果你這么想,就已經變成了利己,你也就只能停留在這種較低的層級之上了。
為公司利益的行為,雖然包含了“利他”,但如果只為公司,從社會的角度看,這就是公司層次的利己。為家庭這種個人層次的利他,如果只為自己的家庭,從別的角度來看,就反映出家庭單位的利己——因此,為了超越這種低層次的利他,必須養成在更大視野內觀察事物的眼光,從更大的視角、以相對的觀點來審視自己的行為。
比如,經營企業不光是自己公司要贏利,也要考慮客戶的利益,還要對消費者、股東、地區作出貢獻。另外,與自己個人比,要更多地為家庭;與家庭比,要更多地為地區;與地區比,要更多地為社會,進而為國家、為世界、為地球、為宇宙作貢獻,利他之心盡可能擴大,盡可能提升。
這樣做,自然而然就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就能看到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據此就能做出客觀的、正確的判斷,就能避免失敗。(以上為《活法》原文內容)
04 具備貫徹正道的勇氣
正確的就是正確的,絕不允許扭曲。這種堅持正道的勇氣、遵循事理的氣節,是父母身上共同的東西,我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他們的影響。回想過去,不管面對何種局面,我都不是以自己的“得與失”作為判斷基準,而是按照“是否正確”采取行動——也就是用“貫徹正道”的方式去突破困境。
無論面臨多么困難的局面,都不允許自己采取妥協或迎合的態度,而是以正確的姿態、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邁進。換句話說,任何時候,都只用正面突破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我不是從多種方法中選擇了正攻法,而是只會這一種方法,所以不得不用這種方法。因而與別人相比,我總是倍加辛苦。
前面講過,踏入社會時,我是一個研究精密陶瓷的技術員,后來因為獨自開發的新材料獲得成功,被提拔為部門主任。那個部門是新成立的,任務是用這種新材料生產產品。我當時還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干部,部下中有不少人的年齡比我大。
因為當時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虧損企業,常年處于銀行的托管之下,所以員工待遇很差,一年到頭,勞資糾紛不斷。當然,員工的道德觀念和工作熱情也很低。為了賺取加班費,很多員工都想方設法去加不需要加的班。
如果大家都這樣蠶食公司的話,那么不僅公司的業績無法提升,反而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我雖然還很年輕,但只要看到偷懶懈怠的人,都會嚴加斥責。
看到我這么盛氣凌人,有位前輩就勸告我:“雖然你說得對,但太過嚴厲。部下稍有馬虎,你就嚴加痛斥,他們對你就會窩火,就會討厭你。在工作中,還是要多體諒下屬的心情才好。”他說的也很有道理,所以我感到非常苦惱。
然而,盡管思想有反復,但我的正義感卻沒有動搖。“或許我的話會招致部下的反感,但我絕沒有說錯。對的就是對的,必須堅持。”我的想法越發堅定。哪怕逆風吹襲,但只要是自己認定正確的事,就要付諸行動。我決不改變這種做人做事的態度。
這時我覺得,這就如同孤身一人垂直攀登懸崖絕壁一般。
前面聳立的壁障不管多高、多堅固,我也決不迂回。在自己相信的道路上,使出渾身的力量,筆直攀登。就像攀巖一般,只管瞄準山頂,一步一步,攀爬那險峻的巖壁。
看著我這種姿態,伙伴中有人反對,有人驚愕。一個人掉隊了,又一個人中途下山了,等意識到時,只剩我一個人攀附在巖壁上。我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
巨大的孤獨感和恐懼感常常會向我襲來,但是,即使如此,我也認為,解決問題除了正面突破,別無他法。(以上為《心》原文內容)
05 能否抑制本能
人生來就兼有本能和理性兩個方面。要吃要喝,要爭要斗,有占有欲,有妒忌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命,乞求家族的繁榮,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
人們往往基于這種本能,對事物進行判斷,這就與動物沒有區別。如果能夠對狀況進行客觀的觀察,人應該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
抑制本能非常重要,有意識地抑制本能,人的心中才會產生讓理性可以進入的空隙,人才能進行邏輯思考。問題在于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用理性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抑制本能并非易事,人缺少本能就無法生存。我并不主張完全排除本能,重要的是:人不能受本能的支配。我們應該用意志的力量來抑制住本能。
人順從本能是自然的事,所以抑制本能非常困難,不是簡單就能做到。在利己的欲望剛剛冒頭的瞬間就察覺到,并為抑制它而有意識地做出努力。
必須學會控制本能心。這樣會使理性活躍,提高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以上為《成功方程式》原文內容)
那么怎么做才能抑制本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呢?
我在這里教大家一個技巧。
在問題出現的一瞬間,腦子自然會立即思考“怎么辦”,在得出結論之前,在心中喝止自己“且慢!”然后試著深呼吸,接著想:“對了,稻盛先生說過:‘試著在思考時把自己歸于無’。”于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重新思考問題。這樣一來,勢必能夠得出最佳答案。
企業高層如果充滿私信,就會做出錯誤判斷,進而會給公司的將來埋下巨大的禍根。僅憑這一點,就能看出“戒除私心”的重要性。(以上為《京瓷哲學》原文內容)
06 以“有意注意”磨煉判斷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做判斷時也是一樣,不要有小事就可以隨意判斷,大事自己再認真思考的想法。
任何事都要認真思考,嚴格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只有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在真正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判斷時,才能迅速地做出正確的判斷。
有目的、有意識地將意識集中,就叫“有意注意”。
無論何時,無論何種環境下,無論多么細小的事情,都應該用心關注,認真對待。開始時做到這一點也許很困難。但是,只要從平時起,有意識地堅持這么做,“有意注意”就會變成習慣。
如果能這樣,那么在任何狀況下,全神貫注于某一現象,這種基本素養就能夠掌握,因而不管發生什么問題,都能立即抓住其核心,很快予以解決。
做事不能漫不經心。哪怕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也要養成認真注意的習慣。
我所敬仰的中村天風先生精通印度瑜伽,被稱為日本最了不起的圣人和賢者。他也曾說:“若做不到‘有意注意’,人生則無意義。并教導世人:“不管看似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要認真思考。
然而,如今的企業家們對于那些看似“并不很重要”的問題,往往傾向于草草了事——“這樣處理就可以了吧”,有時甚至當“甩手掌柜”,全權委托部下定奪。
如果平時習慣了這種輕松散漫的處事方式,一旦發生大事,到了企業生死攸關的關頭,是不可能做出正確判斷的。到那時,哪怕拼命催促自己“趕快認真思考”也無濟于事。由于沒有在平時養成習慣,滿腦子只是膚淺的點子,所以難以觸及問題的根源。
反之,如果平時對于微不足道的事都一一認真思考,那么感覺就會被磨煉得非常敏銳,于是能隨時迅速做出正確判斷。一旦出現問題,在腦中能瞬間閃現出解決方法。
“哦,只要這么做就行了。”這并不是因為借鑒了豐富的經驗,而是頭腦高速運轉的結果。經過“有意注意”的訓練,在最短的時間內,想出了最好的對策。
這與頭腦聰明與否無關,只要養成習慣,認真思考平時的每一件小事,就能獲得這樣的能力。(以上為《京瓷哲學》原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