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曾說:
“得勢時,把別人當人,告誡自己有所不為;失勢時,把自己當人,提醒自己終有所為。”
人生無常,起起伏伏是常態,沒有誰的一生會一帆風順。
如何面對人生的高低起伏,才是衡量一個人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
得意時,能心平氣和,保持謙卑;失意時,能不動聲色,自愈自強。這,便是成年人最好的姿態。
01 得意時,不為難別人
羅琳說:“一個人真正的教養,不要看他如何對待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要看他如何對待比自己身份低的人。”
古往今來,凡有大成者,無一不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縱使身居高處,對待旁人,也總是和顏悅色,從不會頤指氣使。
作家福樓拜曾偶然看到一位新人發表的短篇小說,他很欣賞小說的構思和文筆,便主動聯系了作者。
作者立刻邀請福樓拜來家中做客,一邊熱情地為他倒茶,一邊吆喝老傭人抱來他的文稿。誰知因為地板濕滑,老傭人不慎跌了一跤,文稿散落得滿地都是。
剛剛彬彬有禮的作家,頓時氣得從沙發上跳起來,把老傭人罵得全身發抖。
此后兩個小時里,作家不斷在面對福樓拜時的笑臉,和轉向老傭人的怒容之間切換。等到福樓拜要離開時,作家想讓他帶走未看完的文稿。
老傭人戰戰兢兢地要去整理,作家喝止道:“住手,你還想再糟蹋一次我的文章嗎?”他從老傭人粗糙的手中奪走文稿,然后恭恭敬敬地遞給福樓拜。
福樓拜將文稿推還給他,擺擺手說:“不用再看了,我已領略這些文字背后的靈魂。”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真正的君子,舉手投足間,總能讓人如沐春風,甘之若飴;而盛氣凌人之輩,縱然有所成,卻讓人心生恐懼,避之不及。
人生越是在得意時,越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凡事從寬處著手,給自己也給別人留下余地。
人最難得的修為,正是見過天地遼闊,依然體諒弱小。
身在高位卻能始終保持和顏悅色,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02失意時,不為難自己
公元1079年,一場“烏臺詩案”,讓意氣風發的蘇大學士,淪為階下囚,更導致多次貶謫。
曾經門庭若市,而今親朋無一字,出無所往,思無所歸。
面對突如其來的落差,常人怕是早已哭天搶地,蘇軾卻將逆境視作修行,努力把失意的生活過出詩意。
沒有收入,他就開墾荒田,自食其力,與勞作農夫打成一片,于淺煙疏柳間自得清歡。
年過花甲流落海南,到了無肉可吃,無書可看的境地,蘇軾卻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比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欲抄,若了此二書,便是窮兒暴富也。”
沒有書看,抄上兩本書,也能自得其樂。
他把半生失意揉進浮沉宦海,打撈起一生的才情與曠達。
古語有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也沒有永遠的逆境。
感懷傷時,非但于事無補,還會在不得自遣的怨抑中,錯過本該有的柳暗花明。
看那些取得成就的人,都是默默行走一路,一路丟棄著委屈。
他們的心里有一個強大的垃圾處理器,將外界的陰暗憤懣統統的壓碎化解,不在靈魂內藏污納垢,也不積壓易燃易爆的危險心態,故而能夠自控,保持陽光健康的面貌。
黑夜前行,不妨抬頭觀漫天繁星。風雨如晦,那就享受“一蓑煙雨任平生”。身處低谷,亦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不必哭訴命運不公,只需調整心態,告訴自己黑暗到了極致,必有光明綻放。
學會善待自己,每次逆境就是一場修行,讓你以更好的姿態,迎接順境的到來。
有人問禪師,鯉魚在沒有躍過龍門的時候做什么?
禪師說,在深潭寒水中修身養性。
又問,躍過龍門后呢?
禪師回答,行云布雨,滋潤世界。
人生也是如此,失意時修身渡己,得意時養性渡人。
在低谷時不為難自己,就收獲了千帆過盡自從容的成熟;在高處時不為難別人,就擁有了平易近人不自傲的修養。